南京新华:盘点2016,共赴2017,职业教育发生哪些事儿?
2017-01-11 23:19 来源:鼎道Media2016年,随着分管职教工作的高层领导密集调整,职业教育进入了很长时间的深度调整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初的踟蹰终归还是回到了发展的道路上,而政策的利好以及各地各校的坚定改革,都给了职教人更强的信心——职教未来前途无限!下面盘点了2016年职业教育年度大事件。
1、职教换帅
2016年,教育部部长、副部长、职成司司长等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进行了“大换血”。
1月12日,中央政府网站发布人事任免消息,免去鲁昕的教育部副部长职务。
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九号,2016年7月2日的决定:“免去袁贵仁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陈宝生为新任教育部部长。”十八届中央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宝生,将接班已满65岁的袁贵仁,成为新一任教育部党组书记。
10月13日教育部党组决定,免去葛道凯同志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职务,另有任用。新一任职成司司长暂未确定。
11月,国务院决定任命原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为教育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发展规划、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继续教育、教师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工作。相信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红校长“晓红哥”在部长职位上能继续发光发热。
2、教育部要求职校教师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企业实践
2016年5月11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3、职业院校教学诊改
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发布,要求进一步要求“建立诊断改进机制”“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同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的通知》,受到职业院校的广泛关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6年1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6月,教育部职成司确定在天津市等18个省(区、市)分别开展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试点工作,中、高职试点各为9个省份27所院校,试点工作为期3年。
建立“诊改”制度是一项事关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职业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营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特点的现代质量文化。

4、高校科研经费松绑
为科研报销找发票发愁?还要绞尽脑汁编写经费预算和方案?担心年底花不完钱不得已突击花钱?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等6大亮点助推科研创新,扩大高校科研项目资金、差旅会议、基本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权限,激发学校科研人员创新,“松绑+激励”措施让高校科研人员无需为报销发愁。
5、取消教师编制
7月22日,人社部召开2016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人社部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高校教师“铁饭碗”应声而碎,消息一出教育圈炸开了锅。有机遇有阵痛,支持方表示,编制的存在导致高校教师缺乏流动性,工作会相对懒散,缺乏竞争性,不纳入编制管理的做法深得人心;反对方则认为,取消高校事业单位编制会导致今后学校管理混乱,而且在体系设计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将高校推向市场,并不科学...
关键词: